目前,租車正在成為一項飛速發展的新興產業,但由于政策限制和定位模糊,整個行業尚存在著一些阻礙進入良性循環的痼疾,甚至給行業帶來負面影響,業內人士呼吁應對業進行重新定位。
租車在中國一出生,就把它與出租汽車業混在一起了。定位的不確定給行業管理者制定政策、宏觀調控帶來困難,同時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也不能獲得公平待遇,管理多元化導致了稅收的不公平,對車輛管理的錯位也影響了行業的發展。這種定位給租車經營帶來根本性的制約,而且引發許多后續問題。
汽車租賃業在經營實踐中碰到的很多問題,都是因國家對汽車租賃的經營性質定位不準所引發的。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先要解決行業定位問題。租賃車輛是否屬于營運車,這是個對租車如何定位的問題。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管理部門都把租賃車輛定位為營運車,由此帶來一系列的規定,如汽車租賃企業要申請“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”;租賃車輛要辦理“道路運輸證”;運管部門要按車輛數收取“運管費”;租賃車輛在公安部門年檢之外還要接受車輛綜合性能檢測;租賃車輛的報廢年限比自備車短;不少地區租賃車輛還要核定計劃指標、進行定額審批等,這就給汽車租賃業套上了“緊箍咒”。
業內人士認為:汽車租賃業的真正定位是租賃業而不是運輸業。實際上租車屬于服務貿易范疇,是一種將汽車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貿易形式,租車實際上與其他物件租賃的性質一樣,是出租物品的經營,而不是目前管理部門普遍認為的以旅客為對象的道路運輸;汽車租賃企業提供給客戶的是車輛的使用,而不是提供客戶運送服務。所以在國外,對租賃車輛全部按自備車同等管理,即車輛的投放不需要審批;經營中無需交納稅外費用;車輛報廢年限與自備車相同。